自去年以来,“酷评”逐渐成为文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于是一批大胆将笔尖直指当代文坛走红作家的读物面世,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十作家批判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关于余秋雨》,湖南人民出版社的《余秋雨现象批判》,以及以原著和点评意见相结合的评论形式出现的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贾平凹名作评点本》等。这类有别于当下甜得发腻的文学批评风气的作品的出现,对文学界乃至社会文化生活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影响。
出版策划者和批评者无一例外地将“枪口”对准了当今在文学界享有定评或在社会上拥有广泛影响的作家,虽然不能排除有想借批名家使自己出名或商业炒作的可能,但从总体来看,其所呈现的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文化批判精神。文艺理论家畅广元认为,它们对作家的批评不是局限在对文化本身意义构造的解释,而是把文本意义和作家的文化人格、文化心态以及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及相关的人文现象扭结在一起做一种总括性的审视。在几本书所选定的审视对象中,余秋雨、贾平凹等人的入选率最高,这并不是巧合。正如《秋风秋雨愁煞人》一书的责编邓壮所言,这几位作家的创作研究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时代文化的一个象征。剖析他们的审美理念、艺术缺陷等问题即是讲述这个时代的文化之变化。
被当成“靶心”的作家,对这些颇见锋芒的评论的反映比较正常,没有愤怒地排斥,也没有拍案而起。作家们很清楚,虽然书中有些语言过于尖刻,但其并非人身攻击,而确实只是在文化现象、创作研究等方面作出深层次的探讨。作家王朔曾表示,《十作家批判书》中对他的批评还是比较温情的,若进一步深入则更佳。
而在读者一方,这些批评评论不仅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重新观察当代著名作家的视角,而且也“成功地把一些从前囿于小圈子的话题推到了广大读者面前,使文学批评社会化和大众化了。”据了解,《十作家批判书》已销10000册;《余秋雨现象批判》已脱销,连供赠送用的样书都很吃紧,出版社正在紧急加印;长江文艺出版社也计划成系列地推出其他名家名作的评点本。《贾平凹名作评点本》的策划人、长江文艺出版社周百义社长认为,这正是“以新意求卖点”。
但同时,业内人士亦指出,目前贬损名家、哗众取宠的泡沫批评正在受到商业鼓励。再加上大众不健康的阅读心理(比如骂人的书就想看),有可能造成与以往一味吹捧的批评风气截然相反的“大贬”倾向,有碍于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对名作家怎样批评,是如《十作家批判书》一般的严厉、尖刻,还是像《贾平凹名作评点本》一样的温和、婉转?这或许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文学评论界争论的焦点。